
3.6亿年前的树种活了 曾是恐龙口粮
在遥远的中生代侏罗纪,恐龙们悠闲地漫步在茂密的森林中,咀嚼着树上鲜嫩的蕨叶,汁液顺着它们的齿缝流淌,这些蕨叶,正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角——笔筒树,跨越了数亿年的时光,这种古老的树蕨类植物不仅奇迹般地存活至今,还在浙江温州焕发了新的生机,它不仅曾是恐龙的口粮,如今更成为了我们与那个久远时代之间的一种奇妙链接。
古老生命的奇迹
笔筒树,属于桫椤科白桫椤属,与恐龙一样,都是“爬行动物”时代的标志,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6亿年前的远古时代,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这种树蕨类植物,五六米高的个头,树干上分布着一个个椭圆形的叶痕,叶片像扇子一样舒展,显得既古朴又优雅,在笔筒树的叶片背面,有许多孢子囊群,看起来像一个个黄色小点,里面长着许多孢子,它们正是靠这些孢子繁衍后代。
多年来,由于繁殖障碍、生境破坏、人为干扰等因素,笔筒树的数量逐渐减少,一度濒临灭绝,幸运的是,在浙江温州苍南县大渔镇,一位村民在山上无意间发现了两株长相奇特的植物,正是这珍贵的笔筒树,这一发现引起了当地林业部门和植物专家的极大关注,也开启了笔筒树保护的新篇章。
保护与繁育的艰辛历程
面对笔筒树濒危的严峻形势,浙江省林业局迅速启动了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保护专项工作,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致濒原因解析、原生境保护、人工繁育及野外回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笔筒树的繁殖周期很长,发芽过程中历经的形态也比较复杂,这给人工繁育带来了很大困难,相比一般苗木在实验室环境下3到10天即可发芽,笔筒树在实验室全周期可控环境下,从孢子长成小苗则需要180天左右,其发芽时要先后经历孢子、配子体、幼孢子体到幼苗的形态转变,其间对温湿度的要求也很高,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经过两年左右的研究,终于攻克了笔筒树繁育技术,在实验室成功繁育出第一批笔筒树幼苗。
这批笔筒树已长到2米多高,等到完全成熟,它们最高可达七八米,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笔筒树原生境保护点内,一株株新生的笔筒树幼苗茎杆挺拔、叶片舒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在瓯海景山、龙湾大罗山、三垟湿地以及苍南马站等地野外回归种植了300多株笔筒树,有效缓解了笔筒树资源的濒危状态。
生态与科研的双重价值
笔筒树的成功繁育和野外回归,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价值的挖掘提供了宝贵参考,作为侏罗纪恐龙的主要口粮,笔筒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生态风貌。
笔筒树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它的繁殖机制、生理特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笔筒树这一珍稀物种,还能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苍南计划新增繁育笔筒树幼苗5000株,并筹建浙南首个笔筒树专属保护区,这将为笔筒树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恢复和增长,保护区的建立也将为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提供新的亮点和资源。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更多地方看到这种美丽而古老的树蕨类植物,当我们在树下穿过,听着树叶摩挲的声音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来自数亿年前的生命奇迹,笔筒树的重生,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努力的见证和肯定,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份来自远古的绿色宝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