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哄中的性骚扰不该成为流量密码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量成为了衡量内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还是网络文学中的热门小说,吸引眼球、制造话题似乎成了获取流量的不二法门,在这股追求流量的浪潮中,一些敏感且严肃的社会议题,如性骚扰,却不幸被某些创作者当作博取关注的工具,甚至被包装成所谓的“流量密码”,以网络小说《难哄》为例,其中涉及的性骚扰情节不仅未能引起应有的反思与警惕,反而被部分读者和创作者以一种轻浮的态度对待,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性骚扰: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性骚扰,作为一种侵犯个人尊严与权利的行为,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给受害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或心理上的创伤,更是对性别平等、尊重他人基本原则的践踏,性骚扰的存在,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权力关系的失衡以及对于受害者声音的忽视,对待性骚扰问题,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严肃性,通过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加以预防和惩治,而不是将其娱乐化、消费化。
二、《难哄》:性骚扰情节的不当处理
《难哄》作为一部网络小说,因其独特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在读者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小说中对于性骚扰情节的处理方式,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故事中,性骚扰行为被轻描淡写地呈现,甚至在某些情节中,受害者的反应被描绘得过于宽容或是带有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依赖,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对性骚扰问题的严重误读和歪曲。
小说将性骚扰行为置于一种“爱情误会”的框架下,试图通过情感纠葛来化解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叙事策略不仅未能准确传达性骚扰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反而可能误导读者,让他们误以为性骚扰是可以被原谅甚至是“浪漫化”的,小说中对受害者的描绘缺乏足够的同情和理解,忽视了她们在遭受性骚扰后可能经历的恐惧、无助和愤怒等复杂情绪,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未能给予受害者应有的支持,反而可能加剧社会对她们的误解和偏见。
三、流量密码背后的道德困境
将性骚扰作为流量密码,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道德困境,在追求点击率、阅读量等量化指标的过程中,一些创作者不惜牺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不惜触碰道德底线,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或知名度,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更可能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将性骚扰作为流量密码,会加剧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和误解,当性骚扰被当作一种娱乐元素被消费时,它所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就被无形中淡化了,这种淡化不仅会让受害者感到更加孤立无援,也会让潜在的施害者更加肆无忌惮,这种流量密码的滥用还会破坏网络空间的生态平衡,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淘汰,从而导致网络文化的同质化和低俗化。
四、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面对将性骚扰作为流量密码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创作者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创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确保自己的作品能够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在处理敏感话题时,更应保持谨慎和尊重的态度,避免将社会问题娱乐化、消费化。
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监管,网络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有责任对发布在其上的内容进行审核和管理,对于涉及性骚扰等敏感话题的作品,平台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其内容符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读者应提高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面对网络内容时,读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力,不盲目跟风、不轻易被标题党所迷惑,读者也应积极举报和抵制不良内容,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骚扰问题的关注和宣传,通过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提高公众对性骚扰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性骚扰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难哄》中的性骚扰情节被当作流量密码的现象,不仅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误读和歪曲,更是对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威胁,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创作者、平台、读者以及社会各界等多个层面入手,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我们才能真正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平台,而不是成为消费社会问题、制造负面影响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