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璇桦

中国已分别成功将猪肾和肝移植进人体,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璇桦 2024-11-23 21
中国已分别成功将猪肾和肝移植进人体,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摘要: 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一直是挽救危重患者的关键医疗技术,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一直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以猪作为器官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

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一直是挽救危重患者的关键医疗技术,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一直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以猪作为器官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正逐渐展现出新的曙光,近年来,中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将基因编辑的猪肾和猪肝移植进人体,为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器官移植的困境与探索

器官移植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器官短缺一直是制约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瓶颈,据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1)显示,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为3.7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在美国,根据非营利机构“器官共享联合网络组织”的数据,超过10万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有17人在等待过程中死亡。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医学界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完善现有的器官捐赠与分配体系,确保公平、透明和高效运作;技术创新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异种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可能。

猪作为器官供体的优势

在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中,猪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被视为理想的供体之一,猪的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尺寸与人体器官相近,且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人畜共患疾病较少,猪的繁殖能力强,易于饲养和管理,使得其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的理想选择。

中国已分别成功将猪肾和肝移植进人体,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猪体内的基因进行改造,以消除可能引起排异反应的基因,并插入一些人类基因,从而提高接受移植者长期存活的可能性,通过敲除猪的异种糖抗原合成基因(GGTA1、CMHA、β4GalNT2),可以消除超急性排斥反应;通过转入人的补体调节蛋白(hCD46、hCD55、hCD59),可以缓解人补体系统激活导致的急性排斥;转入抑制凝血的调节蛋白(hTBM、hCD39),可以避免凝血紊乱导致的排斥。

中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突破

近年来,中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3月21日,美国麻省总医院宣布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肾移植到一名62岁男性体内,这是世界上首次将猪肾移植到活体受体中,虽然该患者在术后两个月因心脏病去世,但这一手术仍然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后,中国也实现了突破,2024年4月初,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宣布成功将一只多基因编辑猪的肾脏移植到一位脑死亡受者体内,这是中国在异种肾移植领域的首次尝试,标志着中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不仅如此,中国在异种肝移植方面也取得了突破,2024年5月24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布成功将经过基因改造的猪肝脏移植到了一位71岁患右叶巨大肝癌的男性病人身上,这是世界首例活体人的异种肝移植手术,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仲团队、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团队也成功将一只8基因编辑猪的肝脏及肾脏同时移植到一位脑死亡患者体内,这一手术进一步验证了多基因编辑猪作为异种器官供体的可行性。

异种器官移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异种器官移植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猪和人的生物学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进行改造,以消除排异反应,人畜共患病也是异种器官移植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也是异种器官移植面临的挑战之一,移植患者必须持续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但这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使得这些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异种器官与人体之间的相容性;开发新型免疫抑制药物,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加强移植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基因编辑、免疫抑制药物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异种器官移植有望成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将推动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中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的突破为医学界带来了新的曙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异种器官移植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