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居家养老比例远超90%,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
中国居家养老:远超90%的选择与未来路径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中国的养老方式重点仍是居家养老,其比例远超90%,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养老模式的现状,也预示着未来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中国居家养老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居家养老的现状
1. 居家养老的普遍性与优势
居家养老,顾名思义,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安度晚年,由家庭成员或社区提供必要的照顾和服务,这一模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基础,根据多项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省市设定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为“9073”或“9064”,即居家养老占90%以上,社区养老占7%或6%,机构养老占3%或4%,实际情况是居家养老的比例远高于这一设定值,远超90%的老年人选择在家中养老。
居家养老之所以受到广泛青睐,主要得益于其多方面的优势,家庭是老年人最熟悉、最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居家养老成本相对较低,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家庭成员的照顾和陪伴能够满足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2. 政策与法律的支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养老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公民在年老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18年修正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将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当前采取的主要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19)也提出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居家养老的重要地位。
面临的挑战
尽管居家养老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基础和优势,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1. 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主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当独生子女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时,往往难以兼顾对父母的照顾,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空巢老人现象日益突出,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2. 社区养老服务不足
虽然社区养老在养老体系中占据一定比重,但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仍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且专业素质不高,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等资源的整合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
3. 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
在金融市场方面,针对居家养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滞后,低利率时代对保险业构成了挑战,而医康养高端产品则面临着市场定位不清、风险防控难度大等问题,金融机构在开发适合居家养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时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老年人和家庭的多元化需求。
未来展望
面对居家养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居家养老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加强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家庭照顾、精神慰藉和健康管理等服务,还应加强家庭养老教育和培训,提高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和能力。
2.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等资源的整合和协作,形成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还应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 推动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加强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通过开发适合居家养老的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和家庭的多元化需求,加强风险防控和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健性,还应加强金融教育与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和家庭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4. 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的融合发展
未来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将呈现居家+社区+机构的融合发展趋势,政府应积极推动这一趋势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