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葬第一股业绩大跌,挑战与反思
殡葬龙头福寿园业绩大跌:AI+殡葬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殡葬行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内“殡葬第一股”,福寿园(01448.HK)一直以其独特的行业地位和稳健的业绩表现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近期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却令人大跌眼镜,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
业绩大跌的现状
根据福寿园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业绩公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24亿元下滑27.8%;公司净利润2.9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56亿元下滑35.7%,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也标志着福寿园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业绩下滑。
业绩的暴跌直接反映在公司股价上,8月26日,福寿园股价跳空大跌13.83%,市值跌破百亿港元,令众多投资者措手不及,这一表现不仅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展产生疑虑,也引发了对殡葬行业整体投资逻辑的重新评估。
业绩大跌的原因分析
1. 高基数效应与市场需求回落
福寿园在业绩公告中解释称,去年疫情恢复常态化后,累积和递延的殡葬消费需求得以快速释放,导致业绩基数较高,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回落,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自然承压,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也进一步抑制了殡葬消费的增长。
2. 墓地服务收入持续下滑
作为福寿园的主要营收来源,墓地服务业务的收入下滑尤为明显,上半年,公司墓地服务收入同比下降29.6%,占总收入比重仍高达82.4%,尽管公司近年来不断尝试通过提高墓穴销售单价来弥补销量下滑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墓穴销售单价在达到历史高点后逐渐回落,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盈利空间。
3. AI+殡葬等新兴业务效果不显著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福寿园近年来大力宣传AI+殡葬、元宇宙+殡葬等新兴业务,这些业务在实际运营中并未取得显著成效,以AI数字人技术为例,福寿园虽然成功为著名媒体人曹景行打造了数字重生的形象,但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高昂的定制成本和有限的市场需求使得AI数字人业务难以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4. 行业竞争加剧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随着殡葬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据统计,我国现存殡葬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近十年注册量呈正增长态势,这种竞争态势不仅加剧了市场的饱和程度,也促使消费者在选择殡葬服务时更加谨慎和理性,消费者对于殡葬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墓地安葬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转变,这种变化对福寿园等传统殡葬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AI+殡葬的困境与反思
1. 技术与伦理的冲突
AI数字人技术在殡葬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该技术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一种新的纪念方式,有助于缓解他们的悲痛情绪;该技术也涉及肖像权、隐私权等敏感问题,容易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争议,将AI技术应用于殡葬领域还需要考虑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2. 市场需求与成本控制的矛盾
AI数字人技术的定制成本高昂,且市场需求有限,这使得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对于福寿园等殡葬企业而言,如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控制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消费者接受度的挑战
尽管AI数字人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但消费者对其接受度仍然有限,该技术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和认知能力;消费者对于殡葬服务的传统观念和信仰也会影响其对该技术的接受程度,在推广AI数字人技术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未来展望与建议
1. 回归本质,提升服务质量
面对业绩大跌的困境,福寿园需要回归殡葬服务的本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等方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还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提供更加贴心、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2. 多元化发展,拓展新业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