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天价烂尾楼,重生之路——从烂尾到酒店的华丽转身
贵州天价烂尾楼:涅槃重生,变身高端酒店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的影山镇净心谷胭脂河畔,一座曾被誉为“天价烂尾楼”的建筑——水司楼,近期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座曾计划成为城市新地标的建筑,在经历了长达六年的停工后,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它将被改建成一座高端酒店,重新焕发生机。
天价烂尾楼的诞生与沉寂
水司楼,亦称水司府堂,其建设始于2016年10月20日,承载着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美好愿景,按照最初的规划,水司楼将建成一座高达99.9米、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全木质框架榫卯结构建筑,旨在冲刺三项吉尼斯纪录:世界最大牌楼、最大的水族建筑以及最高琉璃陶建筑,这一宏伟蓝图在投入2.56亿元后,于2018年因资金链断裂而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个主体结构完成但外部装饰未尽的庞大空壳。
水司楼的烂尾,不仅让当地政府和民众深感痛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是前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为追求政绩而不顾实际的盲目举债行为,据报道,潘志立在任期间,不顾独山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的实际,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导致该县债务累积至400多亿元,绝大多数融资成本超过10%,潘志立因严重违纪被免职,水司楼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点名批评,指其脱离实际、破坏自然景观。
烂尾楼的重生之路
面对这一烂尾工程,独山县政府并未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2020年,官方宣布将水司楼转变为净心谷大酒店项目,试图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盘活这一资产,尽管一度有企业表示接手意向,但后续进展缓慢,水司楼依然静静地躺在胭脂河畔,成为一道刺眼的伤疤。
直到2023年,随着地方政府化债压力增大,水司楼的改造工作终于加速推进,独山县政府加大了资产盘活的力度,对净心谷酒店提升改造项目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项目总投资由3.6亿元增至3.645381亿元,建设规模及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了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招标公告,标志着水司楼的改造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从烂尾到酒店的华丽转身
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水司楼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根据最新的设计方案,这座曾经的烂尾楼将被改建成一座现代高端酒店,其外观已完全摒弃了原有的红砖绿瓦和木结构外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大型酒店常见的白墙蓝顶建筑风格,这一变化不仅让水司楼焕然一新,也预示着它即将以全新的面貌面世。
在改造过程中,独山县政府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成本控制等因素,他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团队和酒店管理公司参与项目,确保改造后的酒店既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又能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政府还加大了对项目的监管力度,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再次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水司楼的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酒店行业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各大品牌酒店纷纷抢占市场份额,改造后的水司楼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建过程中的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烂尾楼的基础框架已经存在,但要想将其改造成符合现代酒店标准的设施,所需投入的资金依然庞大,改造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各种技术难题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导致工期延长和成本增加。
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水司楼作为净心谷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其改造成酒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追求,改造后的水司楼有望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张新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住宿。
贵州天价烂尾楼水司楼的重生之路,不仅是一个建筑项目的改造过程,更是地方政府勇于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生动实践,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座曾经的烂尾楼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造后的水司楼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独山县乃至贵州省旅游业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一案例也为其他地区的烂尾楼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