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奥会2022举办建筑
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建筑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导语: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在全球疫情阴霾尚未散尽之际,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中国首都北京盛大开幕,作为首个“双奥之城”,北京不仅向世界展现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更以一系列令人赞叹的冬奥建筑,展示了中国在建筑设计、科技融合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卓越成就,这些奥运建筑不仅承载了运动员们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梦想,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
一、场馆建设:匠心独运,融汇古今
(一)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演绎速度与激情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国家速滑馆,因其外墙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而得名“冰丝带”,它不仅是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场地,更是本届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冰丝带”采用了世界上最环保也是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为运动员提供了最优质的竞技环境。“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行时冰刀留下的轨迹和2022年中国航天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速度与激情的完美融合,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将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二)首钢滑雪大跳台:“飞天”凌空,旧工业遗存的新生
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首钢园区内,是全球第一个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地,它以敦煌壁画中传统的飞天元素为设计灵感,寓意着向空中腾跃、飞翔的意思,因此得名“飞天”,该场馆不仅承担着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比赛任务,还实现了对首钢原有老工业区厂房的改造再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这座充满未来感的建筑与首钢冷却塔等工业遗产风貌完美契合,实现了工业遗存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是奥运史上又一标志性景观。
二、场馆运营:智能高效,低碳环保
(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引领科技潮流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延庆赛区,赛道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包括世界上非常罕见的360度回旋弯赛道,远看就像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雪游龙”拥有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弯赛道,其高难度的设计对施工精度要求极高,毫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导致运动员受伤甚至生命危险,为保证运动员的安全,“雪游龙”采用了“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还配备了“超级大脑”,通过室内外空气环境智慧调控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践行绿色办奥理念。
(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打造绿色生态
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区小海陀山南麓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占地面积约432.4公顷,海拔最高点2198米,最低点1350米,垂直落差849米,是目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其因形似振翅欲飞的燕子而得名“雪飞燕”,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全过程管理,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区,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再生水利用等方式,减少水资源消耗;利用隧道施工产生的弃渣进行赛道填筑,既解决了弃渣处理问题,又节约了土石方外运成本;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减少现场作业量和施工垃圾产生。
从2008年的夏奥会到2022年的冬奥会,北京用短短十几年时间书写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传奇篇章,那些曾经见证过无数辉煌瞬间的奥运建筑,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继续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精彩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必将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追求卓越,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