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原献血8次不能优先用血事件真相
河北廊坊市发生了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献血8次不能优先用血”事件,事件中的李先生,从2011年至2020年间共无偿献血8次,却在自己因病需要输血时遭遇困境,被医院告知因近期无献血记录而无法优先用血,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公众对于无偿献血与优先用血政策执行情况的质疑和讨论,本文旨在通过详细梳理事件经过,还原事件真相,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事件背景
李先生是河北省廊坊市的一名普通市民,自2011年起,他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至2020年10月15日,他共完成了8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到数千毫升,2024年8月15日,李先生因突发疾病入住霸州市第二医院,急需手术治疗并大量输血,在手术前的输血过程中,李先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事件经过
初次输血顺利
8月16日和17日,霸州市第二医院先后两次向廊坊市中心血站申请用血,并顺利为李先生输注了共计800毫升的红细胞,由于李先生的血色素仍然过低,未达到手术所需的标准,因此需要继续输血。
遭遇困境
在需要继续输血时,李先生却被告知,由于近期没有献血记录,无法优先用血,医院方面建议李先生的家人或朋友先去献血,以便能够尽快获得所需的血液,这一消息让李先生及其家人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为何一个多年无偿献血的人,在需要用血时却遭遇如此困境。
媒体曝光与舆论发酵
事件迅速被媒体曝光,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舆论普遍认为,无偿献血者应当享有优先用血的权益,而李先生的遭遇则暴露了当前献血与用血政策执行中的漏洞和问题。
真相还原
医院与血站的说法不一
在事件曝光后,医院和血站均给出了各自的说法,医院方面表示,他们曾两次向血站申请用血并获得批准,但第三次申请时被告知血源紧张,无法继续提供,而血站方面则坚称,他们从未拒绝过医院的调血请求,且当天的血液库存量与平时基本持平。
央视调查揭示真相
为了还原事件真相,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医院、李先生及供血站进行了现场采访,通过调查,记者发现,事件的真相并非如医院所描述的那样,霸州市第二医院在得知血站血液紧缺的消息后,并未再次向血站提出调血申请,而是直接告知李先生及其家人“献血过期”的情况,而关于“只有近期献血记录的献血者才可以优先用血”的说法,也并非是血站当时的答复。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经过进一步调查,廊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称,该事件暴露出廊坊市中心血站和霸州市第二医院在信息共享机制上存在严重问题,由于信息共享不畅,导致医院和血站在处理用血申请时出现了误解和偏差,工作人员对献血者优先用血政策掌握不准、解答有误,与患者沟通时方法不得当、缺乏关爱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事件的复杂性。
原因分析
政策执行不力
尽管我国《献血法》明确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在临床需要用血时享有优先用血的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政策并未得到有效执行,部分医疗机构和采血机构在处理用血申请时存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情况,导致献血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信息共享机制缺失
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是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医院和血站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和机制,导致双方在处理用血申请时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和误解,这不仅影响了用血申请的及时处理和审批效率,也损害了献血者的合法权益和医疗机构的公信力。
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医疗机构和采血机构的工作人员对献血者优先用血政策掌握不准、解答有误的问题也值得关注,这些工作人员在处理用血申请时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导致在解答患者疑问时出现了误导和错误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也损害了医疗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改进措施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与采血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现双方在用血申请、审批、调配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加强信息平台的维护和更新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针对部分工作人员对献血者优先用血政策掌握不准、解答有误的问题,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