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母渡家电维修(泰山旅游经验注意事项)
泰山不光一个景点 山下有很多别的景点 有后石坞:在泰山的背面,此处危岩峭壁,怪石突立,饰以苍松翠柏,幽径小溪,景致尤具别趣,因此被称
为泰山的"奥区",意思是这里奥妙无穷,著名的景观有八仙洞、天独峰、玉女山、九龙岗、黄花洞、天空山等。这里又处处怪石,嶙峋如笋,因此又有“笋城”之称。游人顺石阶登上高台,是摩空托云的“天空山”,又名“玉女山”,其巅平坦,俗叫“尧观台”,传尧帝曾登此顶。山前有数亩平地,为元君庙旧址。 清代内为尼姑住持,又称“姑姑子庙”。分东、西两院。西院由正殿和配殿组成,正殿祀元君。还有西舍、东舍,各有供奉,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东舍为“弥勒殿”。
仙楼:走东路要经过一座万仙楼,在红门宫以北0.6公里的地方。旧时称望仙楼,传为泰山各神会聚处。此楼建造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原供祀王母,后来祀奉碧霞元君。门洞高4.4米,上层有楼 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门洞之上刻“谢恩处”三字,传说旧时帝王登山,地方官员护驾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谢恩。另一种说法是香客朝山顺利而归,在此处叩谢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楼东侧挺立古柏三株,人称“三义柏”。万仙楼盘山道西侧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处是取“风”、“月”二字之字心组成,意谓此处风月无边,风景美不胜收。
旭日东升:泰山距离东海最近处约230公里,人的视野在大地水准面上只有140公里,显然看不到海山的日出。可是由于泰山的高度和地理位置及光的折射作用,使海上日出在一定条件下能确实又能看到。 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眺望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桔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瞬息万变,满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欣开了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像一个飘荡着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
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这种绝妙的时刻,并不是每位游人都能遇上。李白有诗:“海水落眼前,天光摇空碧”。宋代词人梅圣俞则有“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的绝句。
岱庙:庙旧称东狱庙或泰山行宫。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嵯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
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主要建筑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铜亭等。庙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文物荟萃,游人络绎不绝。
古代许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秦始皇、秦二始、汉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干隆帝等十二个帝王、帝后曾到过泰山。据说汉武帝7次到泰山,干隆11次到泰山。泰山自远古起就有封禅活动,据《史记.封禅书》张守义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封禅书》记载:"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
岱庙(东岳庙)是泰山的主庙,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主治人生死及人生贵贱,为冥府众鬼之主帅)。 岱庙是全国东岳庙的主庙,也是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面积96322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天贶殿: 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是岱庙中的主体建筑,传为宋代创构,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殿前露台高筑,汉白玉雕栏环绕,云形望柱齐列。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殿内祀泰山神,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额。东、西、北墙壁上有《泰山神启陛回銮图》,东半部为启陛,右边为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个人的形象,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
遥参亭:旧称草参亭,为岱庙前亭。古人祭泰山必先至此简单参拜,尔后入庙祭祀。今院内举办了泰安民俗展。亭院南北长66.2米,东西宽5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四周墙壁为红色,二进院落,由山门、掖门、仪门、正殿及配殿组成。 岱庙坊:出遥参亭北山门后,迎面有一座高耸的石坊,叫“岱庙坊”。该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清康
熙十一年建。 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壮观。四柱前后滚墩上雕有8介石狮。姿态各异,梁柱板上有龙凤禽兽浮雕。其雕工精细,是清代石雕建筑难得的珍品。抱柱上有一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为清朝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所题。 铜亭、铁塔: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 铜亭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一年铸造,明末移于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亭为铜质,施以銮金,长4.4米, 宽3.4米中内祀元君铜像,其铸造精致,造型优美。 铁塔在岱庙北门内西南,明嘉靖十三年造。原在天书观大门内,1973年移入岱庙,现只剩4级。其造型古朴,雄伟。 汉柏院:汉柏院位于岱庙配天门东,因院内有古柏五株而得名。相传此古柏为汉武帝东封时亲手所植。今龙干虬枝,苍劲葱郁,虽已肤剥心枯,却有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大景之一。岱庙碑刻多集于此院,院内存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其中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米芾《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诗》等,均为书刻佳作。 岱宗坊:从岱庙向北走一里多路,便到了岱宗坊--泰山的正门。岱宗坊位于岱宗大街北侧的红门路南首,为登泰山的起点。明隆庆年间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 ,有标志导向作用。坊之西北原有“乾隆行宫”,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
创建 ,清末毁。
王母池:自岱宗坊向北不远,路东有王母池。王母池位于环山路东首,约开建于三国时代,旧称“群玉庵”,又称“瑶池”,现存古建筑主要为明清所建。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
李白则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 王母池临溪而建,殿庑亭阁,参差座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红墙黑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前院有正殿3间,殿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其泉水清澈甘洌;后院为七真殿,殿内泥塑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四周浓荫蔽日,为消暑胜地。
红门宫: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块红色岩石排列似门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所建。 庙分东西两院,中间有“飞云阁”相连。东为更衣亭,是旧时达官贵人更衣之所。西为元君庙,有正殿3间,奉九莲菩萨铜像,香火很盛。整组建筑以飞云阁为中心,建筑古老,布局紧凑。阁下有拱门,两侧有楹联“万壑泉声沉宝秀,千峰雪影护禅灵”。因此处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斗母宫:过红门宫前进一程,即到斗母宫。宫创建无考,明嘉靖年间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祀北斗众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宫,又称妙香院。西山门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龙翘首,俗称卧龙槐。斗母宫是一组较大的道观建筑群。前有寄云楼,雕梁画栋,长廊回曲;中有斗母殿,内奉斗母女神;后房,重峦叠翠,清泉醉人,确实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月佳地。
经石峪:出斗母宫,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经石峪。这里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隶书《金刚
经》全文,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字大达半米,笔力刚健有力,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
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其中,经石峪石刻、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被人们称为"泰山三瑰宝"。
壶天阁:系明代建筑,原名升天阁,取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这里西有九峰山,东有十峰岭,北临山
峦,四周拥翠接天,脚下仅一席之地,恰似壶中窥天。清崔映辰也曾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廷路又联“登此山一半以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故阁名壶天,恰应了道家之说。
中天门:又名二天门,因其土色赤黄,又名“黄蚬岭”。它正处泰山半腰,为泰山东、西路交汇处,盘山公路终点,有索道直达山顶。 这里有清代所建中天门石坊一座,大门上题有“中天门”三字。这里是泰山主峰的屏障。仰望岱顶,莲花峰前危崖万仞,南天门形如天阙;俯瞰山下,龙潭、虎山水库绿如翡翠。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门一侧还有巨石,状如虎卧,得名“伏虎石”。
云步桥:位于中天门北,因山气云烟弥漫,人行桥上如在云中,故称云步桥。桥东有石亭,名“酌泉亭”,是清光绪年间安县令毛蜀云所建,上有一联“且依石柱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桥北有石坪,俗
称百丈崖,为宋真宗驻跸处,又称御帐坪。此处群峰环绕,山势险峻,飞泉清瀑,人行桥上如游无际。
五松亭:据《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被雷雨所毁,因其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今存两
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 附近山腰有古松一株,找枝下垂以招手迎客,故名“望人松”,又叫“迎宾松”。其东北有乾隆新题的朝阳
洞。这里古松层层叠叠,荫翳蔽日,松风泉韵,如巨浪拍岸,堪称奇观。
十八盘:被称为天梯,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全程共79盘,共计1633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
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
梯。中间蹬道盘旋,行人几乎直上直下,不胜有高、陡、危、奇之感。
一般把升仙坊以下称“慢十八”,以上称“紧十八”,每盘有石阶二百
蹬,紧慢18紧相连,恍若上青天,故有“升仙”之称。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明人
祁承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
中观。重 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
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 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
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
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 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
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 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
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
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
南天门:位于泰山十八盘的尽头,海拔1460 米,古称“天门关”。它建
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门为阁楼式建
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 **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
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来到这里,
山风从门洞呼啸疾过。当年李白登上南天门曾作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
来。”过南天门,有一条狭长的石板路街市,名“天街”,南边是出售旅游商
品、工艺品的店铺。天街的尽头就是规模宏大的碧霞祠。这组建筑是金属铸件
与土木砖石组成。据说明洪武年间的一次修缮就耗费黄金约五千两。
碧霞祠: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其主要的建筑有大殿、配殿、山门、御笔亭、钟鼓楼、神门等。整组建筑巍峨严整,设计新颖独特,高低错
落有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 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其铜身鎏金,工艺精湛。东西配殿铁瓦覆盖,是
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位于碧霞
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始建年代无
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
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
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
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东
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玉带”。
日观峰:玉皇顶东南是“平顶峰”,清代在此建“乾隆亭”,中有碣,上刻“孔子小天下处”。亭与碣
前后毁于民国年间和1967年。平顶峰之东是“日观峰”,这里是观日出的最佳位置。 观峰石刻遍布,如“俯察万类”、“目尽长空”等。峰东侧有观日长廊,全长30余米。亭廊相接,似仙阁矗
立,鲜艳夺目。峰北有巨石长长横出,斜刺青天,俗称探海石。登石可朝观日出,暮赏彩云。此石今已成为
泰山的重要标志。
舍身崖:泰山日凤峰南,因旧时常有人于此为父母求福投崖舍身而得名。易名为“舍身崖。” 崖顶有巨石,高约三米,叫“瞻鲁台”,也称“幡杆石”,传说孔子曾登此瞻望鲁国之都。崖西为“仙人
桥”,两崖对峙,下临深壑,中有三石衔接抵撑而天然成桥。明代萧协中曾题诗“三石两崖断若连,空蒙似
结翠微烟。猿探雁过应回步,始信危桥只渡仙。”
丈人峰:玉皇顶西北为“丈人峰”,因石峰状如老人伛偻而名。峰周围有数块俊秀小石,故又有“老翁
弄孙”之称。这里是去后石坞的必经之路,立着一块3米多高的巨石,石形方中带圆,下小上大,上刻“丈人
峰”3个大字。还刻有“天下第一山”、“中天独立”、“东柱第一灵区”等大字和一些诗文。
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
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
嘉靖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
玉泉寺:位于泰山奥区深幽的山谷中,又名谷山寺,俗称佛爷寺。由北魏僧意创建,金代善宁重建,
元代普谨增建,后屡有兴废。是泰山著名禅院之一,兴旺时达500僧众。 玉泉寺现存碑碣10块。正殿祀释迦牟尼,侧立十八罗汉,栩栩如生。殿宇坐落在层层高台之上,与群峰相辉
映。明朝萧协中曾为玉泉寺赋诗云“明堂当日尊王居,水色山光丽有余。一自殿庭颓圮后,赋诗总属野人
书。”
三阳观:位于凌汉峰山腰,投书涧西北。明朝东平道士王三阳携徒来此“伐木剃草,凿石为窟以
居”,后“稍稍营葺庐居”名三阳庵。王三阳羽化后,徒承其师志,大兴缔造,达到鼎盛。其派系为全真教
果老祖师云阳派。三阳观依山而建,为三进院落。前院由山门、影墙、配房组成。中院有混元阁和配房。后
院有正殿三间,冯玉祥先生曾在此筑读书。
白龙池: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相传是东海龙王之子白龙的住处,古代皇帝都曾到此祈求风调雨
顺,过去民间祈雨大都在此地设祭。池位于岱桥北,山涧聚水扑克百丈崖悬流下掷,似玉龙直泻入池。池北
有巨石,若圭、若舟、上刻“玄圭石”。南朝梁沈约撰《宋书.符瑞》“玄圭,水泉流通,四海汇同则出。”
石之东双崖如削,石峡中穿,北为三元石,上刻“白龙池”、“龙潭”等大字。
灵岩寺:传为秦始皇元年始创,历代都有扩充,唐朝德宗时宰相李吉甫将其与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
寺、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域内四绝”。今有山门、大雄宝殿、千佛殿、御书阁、辟支塔、墓塔林等名胜古
迹。寺内有著名的40尊彩色泥塑。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
岱顶:十八盘的尽头是南天门,自南天门至玉皇顶之间的一片山头为“岱顶”。一步进入了南天门,不
仅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且如跨天宫,右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不定期可
欣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等奇观。泰山日出是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随
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
喷射出万道霞光,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
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侧。这里奇峰突兀,高耸峻峭,形如扇面,故名。扇子崖自东往西看是擎天一
柱,由南往北看则如屏似扇,很是壮美。崖上有明人题刻的摩崖石刻“仙人掌”。崖西有铁梯,攀援可登崖
巅。由此西行,四面环山,势如屏障。北眺龙角山、九女寨历历在目,西望傲徕峰尽收眼底,向东俯视,龙
潭水库宛如镶嵌在西溪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清人孙宝僮有诗云:“剑峰怒刺天,积铁拔千仞;俯
临鬼谷幽,旁倚丈人峻”,的确写出了扇子崖的风韵。扇子崖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民国年间重修。它位于傲
徕峰于扇子崖交接的山口处,此处山势险峻,庙依岩而建,奇峭险绝。正殿为原始天尊殿,正中供原始天
尊;东侧为黄天化、土行孙、无极、韩毒龙、殷洪、洪锦、方相、哼将、韦礼;西为黄天祥、黄天禄、苏全
忠、薛恶虎、殷蛟、黄天爵、方弼、哈将、韦陀等18陪神。正殿西侧为一过厅,再西有地母宫、吕祖祠、和
太阳庙。庙后是圣贤洞。
黑龙潭:在泰山西溪百丈崖上,有瀑布飞流直下,声若雷鸣,状如挂着的千尺银练。传说此潭与东海相
通,有龙自由来去,故名“黑龙潭”。“龙潭飞瀑”是泰山名胜之一,观瀑吟咏,引人生出无限遐思。 清人
有诗云:“真源流不竭,飞下最高峰。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龙”。旁有“西溪石亭”一座,门两侧有对联
一幅“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普照寺:始创于元朝,取佛光普照之意,是六朝古刹。它位于凌汉峰前,峰峦环抱,一涧低流,苍松翠
柏掩映,依山而建,是一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寺院以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形成三进式院落。
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等。西北墙上嵌碣8砖,东北墙下立明、清时重修碑。冯玉祥先生隐居泰山时,以
泰山习俗和民生疾苦为题材,写了很多白话诗,自称“丘八诗”,由赵望云配以漫画,刻制成碣,立于院
中。后尽毁,现已重刻。后院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袅袅婷婷,清代光绪年间何焕章游山至此,
题“一品大夫”。后院正房与摩松楼相接,额题“菊林旧隐”曾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现辟为纪念馆。其
楹联为:
松曰好青 竹曰好绿
天吾一砖 地吾一瓦
冯玉祥墓:位于环山路西首,西溪谷东侧,1952年修建。墓园为壁式花岗岩建筑,建有四段石阶,共66级,傍
山临水,庄严雄伟,苍松萦绕,翠柏环抱。墓壁正中镶嵌着冯玉祥铜铸头像,额镌郭沫若题书的“冯玉祥先生
之墓”七个贴金大字,其下为冯先生自题诗《我》:平民生,平民活…… ;
1.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句
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自唐代:杜牧《秋夕》
白话文释义: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出自两汉:佚名《迢迢牵牛星》
白话文释义: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乞巧》
白话文释义: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4,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出自宋代: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白话文释义: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5,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出自元代: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白话文释义: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2.牛朗和织女七月七的诗词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唐.杜牧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唐.林杰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汉.佚名
6、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七夕》
7、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七夕》唐.徐凝
8、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沉醉东风.七夕》元.卢挚
9、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鹊桥仙.七夕》宋.苏轼
10、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七夕》唐.罗隐
11、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鹊桥仙.七夕》宋.范成大
12、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宋.杨朴
13、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14、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唐.白居易
15、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七夕》唐.李贺
16、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当日佳期鹊误传》宋.晏几道
3.关于七夕的诗歌 7个字,七句话 押韵就成七夕节诗词 七夕(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七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
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
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
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
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
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
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
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
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
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
4.请问牛郎织女的有关诗词《七夕》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拟古十二首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银河无鹊桥,非时将安适。闺人理纨素,游子悲行役。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客似秋叶飞,飘飖不言归。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
卢殷 七夕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李群玉 感兴四首 昔窃不死药,奔空有嫦娥。盈盈天上艳,孤洁栖金波。织女了无语,长宵隔银河。轧轧挥素手,几时停玉梭。
孟郊 古意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5.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1、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2、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译文:
草丛中的蟋蟀鸣叫个不停,梢头的梧桐树叶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只能一年一次短暂相会,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喜鹊搭桥,一年才能相见,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3、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4、沉醉东风·七夕
元代: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译文: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5、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6.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句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天街:即天上的街市,可理解为星云星座。
简析诗中描绘了一幅宫女秋夜图,充满了寂寞凄清气氛。 七夕由来 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的“乞巧”节,妇女们这晚在庭院中摆下酒脯瓜果,虔诚地向 夜空膜拜,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
由于诗人的吟咏,画家的描绘,文人的铺排,一个 凄美的爱情故事,于是流传人间,缠绵绯恻,委婉动人,这便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诗经的小雅中有一首诗: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 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
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史记天宫书和 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 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 一个鲜明的轮廓。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 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
帝怒,责归河东, 一年一度相会。”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 七夕双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携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 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此外,晋代于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 妇的故事。甫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 ‘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
’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 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 头之约。
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总之,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 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 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 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渐渐长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 下结茅而居。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点点滴滴落地上,不久后就生出一朵朵艳丽的 牵牛花来。
继而,有粉蝶双双在上面飞舞,小鸟在枝头碉啾和呜,叫个不停,田地里也 长出了茂盛的庄稼。 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 于小主人牛郎对它的饲养和爱护,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 合一段美满的良缘。
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 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到湖畔,趁仙女们戏 水时,取走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来,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 做妻子。
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粉 装玉饰,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 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 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
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 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见钟情,于是在静褴的春夜里, 两情相悦,同赴巫山云雨。 幸福的生活过得总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时光荏苒,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 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天 天对着牛角发楞。
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 郎此时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对轩女也天天哭着要妈妈,牛 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和关怀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 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中, 准备一肩挑起,寻找娇妻,一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 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 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
7.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1、相传织女星,今夕嫁牵牛。——宋·于石《七月七日》
释义:据说织女星,今朝嫁给了牛郎。
2、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释义: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3、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杨朴《七夕》
释义: 不明白牵牛的用意是怎么回事,每年七月总要邀请织女在天上穿梭织锦给地上的人们看。你们年年让人间乞得巧去,岂不知道人间的巧多得很哩!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8.关于牛郎织女的一些诗句《渔家傲·七夕》 苏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 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